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数字教育

  •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图谱建设与应用

    张劲松;肖婧怡;马林茂;

    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和突破点在于全面数字化转型,而教育数字化转型对高校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要求。知识图谱技术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管理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管理等多学科内容。通过分析该课程的建设需求,构建知识图谱,提出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策略,并探讨了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面向人机协同交互学习、自适应自主学习和数实融合探究学习场景的教学实践。旨在通过研究“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应用,明晰高校课程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路径,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2025年05期 v.42;No.33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

    乔凯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应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而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就业市场发生的深刻变革,对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人才培养环境不理想、人才素质与新兴数字产业岗位不匹配、教育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高校应当从树立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就业市场强化专业建设、结合岗位需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组建跨界融合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2025年05期 v.42;No.336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人工智能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及教育路径研究

    江蕴仪;

    人工智能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就业模式,在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同时对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要求也大幅提高。就业市场的变革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但是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体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难以契合市场发展趋势和人才素养、职业技能及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市场等方面。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激发创新活力、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等路径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有效助力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2025年05期 v.42;No.33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互联网+思政研究

  •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探析

    郑育琛;钟琪;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教育家精神并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是强师铸魂的必然要求。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可为其确立精神坐标、树立伦理规范、健全长效机制。同时,教育家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内在耦合性,表现在建设目标的同向同行、实现价值的相融相通、育人使命的内在一致以及实践内容的高度契合。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根基,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载体,进而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行动自觉。

    2025年05期 v.42;No.33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主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龚春丽;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目的、过程和评价的“主体性”特质,这是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乏主要表现在主体地位尚未充分确立、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主体评价没有充分体现。要从强化主体意识、保障主体地位、提升主体能力和增强主体作用等方面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2025年05期 v.42;No.336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视域下我国的教育困境与改革对策

    孙亚楠;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新时代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具有促进教育公平正义、引导教育内容形式创新、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并形成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价值引导作用。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困境。对此,应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着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教育、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与促进个性化教育,从而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025年05期 v.42;No.336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夏奥精神助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陈振雷;韩孟玲;孙利红;

    夏奥精神的内涵,不仅包括其蕴含的拼搏、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等核心要素,还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世界在竞技中更加和谐与美好。将夏奥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效融入夏奥精神,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体育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具有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42;No.336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乡村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困境与出路

    万爱莲;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短板在乡村,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构建的一个由政府、举办师范教育的高校、教育机构和乡村中小学等多种成员组成,负责协调与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优质乡村教师师资培养与培训等的组织。它是包含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共同体、乡村教育实践共同体和乡村教师职后发展共同体的有机整体。然而,由于合作机制不完善、距离和经费等限制、乡村教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障碍,乡村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目前还面临着师范教育共同体、乡村教育实践共同体和乡村教师职后发展共同体形同虚设等困境。结合我国“优师计划”逐步推进的背景,各地应积极推进乡村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教师教育共同体合作机制;提升乡村教师职后发展共同体的服务能力。

    2025年05期 v.42;No.336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明体达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潘小明;钱成;朱以财;徐莹莹;夏志凤;

    教学以明体达用为本。北宋著名教育家、江苏泰州人胡瑗倡导的“明体达用”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而且体现着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在新时代,对体用关系的化用是小学教育专业改进人才培养重要的实践性指向。泰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内化、践行“明体达用”教育理念有着特殊的底蕴和内涵,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师范生卓越教育理念的实践、创新与发展。通过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健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方法论,明体达用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产生了切合实际的应用和理想的实践成效,全方位塑造了小学教育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年05期 v.42;No.336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科学家精神引领中学生品格塑造的“五维共振”模式构建——基于郑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证研究

    王远丽;马园园;刘漫漫;彭静;

    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为导向,构建“课程赋能—实践创新—文化浸润—社校协同—优化评价”五维共振育人模式,探索塑造新时代中学生品格的创新路径。基于郑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案例,通过跨学科科学史情境教学、院士结对科研导师制、沉浸式文化空间构建等方式,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爱国情怀”“敢于创新”“求真务实”“奉献服务”“开放合作”与“学会学习”等中学生核心品质。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质疑与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与实证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尊师重教意识等非认知素养,为中学阶段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一种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同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动态反馈评估视角提出了后续可改进的方向,为科学家精神教育体系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42;No.336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法律与文化

  • 证券违法行为举报人权益保护的现实困境及制度优化

    汪沂;何宇阳;

    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亟须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深化改革。证券违法行为举报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弥补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提升监管行为的有效性。该制度在实践中出现运行效果欠佳、举报者权益救济困难、知情权与人身权的保障机制缺陷等问题,需从构建证券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知情权分层保障机制、强化权益保障措施等维度进行系统性制度优化,以提升举报制度的实践效能,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2025年05期 v.42;No.336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译介视野下的中国网络小说多维度研究

    卢欣;洪捷;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网络小说译介研究的视角日益多元化。国外研究多聚焦电子文本、众包和粉丝翻译,对中国网络小说译介研究有限。国内学者从译介理论、译介实践、译介传播、译介接受四个维度展开探讨。译介理论研究并不多见,译介实践方面,学者尝试剖析译文特征,探索互动场域和人机合作等译介模式,试图规范“网络批评失范”现象。译介传播方面,学界探究海外传播媒介、构建文化适应路径及效果评估体系,并争议文化价值存续问题。译介接受环节,研究聚焦受众画像和“参与性”行为分析,考究接受效果和接受原因。网络小说译介在理论思考、语料库对比分析、跨学科研究、译介批评和接受等方面尚有广阔探索空间。

    2025年05期 v.42;No.336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三层级与两境界:李白文化在动画、漫画、游戏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黄大刁;代振;

    ACG作为数字时代极具影响力的新兴媒介与文化传播载体,也是李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对ACG中表现李白文化的现状分析,综合ACG内容分析方法,提炼出ACG传播李白文化的“三层级”(符号场、知识场、观念场)与“两境界”(共享境、认同境)。“三层级”反映了李白文化在ACG中创造性转化的形式,同时也表现受众在ACG中由浅入深接触文化的层次。“两境界”反映了李白文化在ACG中创新性发展的内容组织和呈现逻辑。“三层级与两境界”交织建构了李白文化在ACG中传播与发展的分析框架。

    2025年05期 v.42;No.336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

    林颖;王海霞;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传统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和延续,也是党百余年文明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系统性、创新性及和平性的鲜明特质,对内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文明基石、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筑牢精神支撑,对外为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指引,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路径。

    2025年05期 v.42;No.33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

  • 社交媒体CP粉丝行为及心理研究

    赵晓芳;李倩;

    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中国语境中的CP文化日益从边缘走向大众化,CP粉丝聚集而成的趣缘群体以其“嗑糖”、劳动和交流等活动构筑了独特的圈层文化。从CP粉丝的特征切入,探讨CP粉丝的行为过程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以期引导CP粉丝健康的心理建构,规范其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2025年05期 v.42;No.336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流动与想象: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媒介品牌建设策略

    周敏;方可立;

    随着科技进步与信息化的深化,数字化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日增,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从空间理论视角聚焦当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发展,发现仍然存在数字贫困、价值导向偏离、文化底蕴缺失、产业支撑乏力及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通过剖析典型媒介品牌案例,提出技术赋能增强空间活力、价值观引领正向文化生态、深挖文化底蕴丰富精神内涵、融合产业强化经济基础、聚集人才激发创新潜力等策略路径,旨在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05期 v.42;No.336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